跳转到主要内容

黄梅民间“留一犁”的故事

黄梅民间田地买卖中有一项习俗叫“卖田(地)不卖坟”,相传有一个既神奇又感人的民间故事。

在南北朝时期,有一年春季备耕期间,一位娃宛的农民,发现他家那块稻田里,不知什么时候葬了一棺新坟。他虽然觉得奇怪,却未动声地接纳了它,在耕田时还为它多留了一犁土。更重要的是从那以后“留一犁”居然成了宛家的“祖训”。

说来也怪,宛家原本是世代农民。结果到了其孙辈头上不仅出了个大秀才,而且在省城会考时,名列榜首,消息传来举县震惊。因为这是黄梅有史以来的破天荒之举,所以黄梅县令非常重视。先是亲自出衙相迎,紧接着又让他骑马挂花绕县城一周,着实令人眼馋。

在他之前,黄梅已经有一位姓石的真龙天子,在即将出世时因被人“破法”而功败垂成。在宛秀才之后,又有一位外号儿“帅猴儿”的渔民之子,在京城考了个探花。于是,老百姓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一首“石盘龙,碗(宛)插花,帅猴儿,中探花”的民谣。

然而,严格地说这位宛秀才并不是完全凭真本领考中的。原来,宛秀才在省城会考期间,每逢遇到疑难问题时,总有一个人在他后面指点他。可是当他回头时却发现什么人也没有。

“请问先生你是谁?”。当那声音再次响起时,宛秀才不失时机地问道。因宛秀才再三追问,那声音才很不情愿地说:“我叫刘一雷。因为你们宛家有恩于我,才有今日暗中指点之举。”宛秀才的父亲说:“据我所知,我们宛家祖祖辈辈都没有与姓刘的人家打过什么交道,更不存在什么恩恩怨怨。”

“你们说的那个刘一雷,该不会是耕田时的那个‘留一犁’吧?”宛秀才的母亲反问道。宛秀才恍然大悟,为了感谢“留一犁”暗中相助,宛家重修了那座孤坟。

后来,人们发现了这座墓里的随葬竹简,才知道墓主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鲍参军。鲍参军姓鲍名照〔公元414—466年)是南北朝时的文学家,出身贫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因子顼起兵时兵败黄梅,鲍照为乱兵所杀,尸骨不得还乡,故葬于黄梅。鲍照诗歌风格俊逸,对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有《鲍参军集》等传世。

有鲍参军在幕后指点,宛秀才岂有不名悬榜首之理?这个故事传开之后,黄梅百姓纷纷效仿,并慢慢形成了卖田地不卖坟地的习俗。


资料来源(湖北美术出版社〈楚俗研究〉)

黄梅民间“留一犁”的故事相关故事

鲤鱼跃龙门的故事

东海中一大群金背鲤鱼白肚鲤鱼,灰眼鲤鱼,听说禹王要挑选能跃上龙门的风流毓秀之才管护龙门,便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 还没望见龙门的影子,那一条条灰服鲤鱼便被黄河中的泥沙打得晕头转向,就拐过头来,…

年的故事新传

关于年的传说古时候应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在古老的时候,并没有过年的习俗。有一种叫作年的怪兽经常出来掠夺人类的粮食。刚开始人类和它做斗争,但都打不过它。…

毓璜顶的故事

故事① 毓璜顶的由来 现在的毓璜顶之名更于清光绪十九(公元一八九三)年。当时在烟台奇山所,有一位雅士,名叫刘次垣,他经常游逛毓璜顶,每次都被这里的美景所陶醉,但又总觉得玉皇的名字不雅。一日,…

王小二的故事

从前,都梁古地-津里,住着一户姓王的人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靠母亲帮人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打麻线、编芦席糊口度日。儿子王小二七八岁就帮人放牛,十来岁打鱼摸虾,十五岁时拜师学徒,…

女山的故事

明光东北约70多里,有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镇内有"嘉祜院"、"古戏楼"、"火神庙"等古迹遗址。南朝是睢陵县治侨置所在地,宋为招信县治所在地。因南朝、宋朝为县治所在地,元代后人们一直叫此镇为旧县镇。…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

德宝斋的历史故事

道光年间,李诚甫带来几件陕西新出土的铜器,来北京做生意。一天,他走进宣武门来到石驸马大街(今北京新文化街),正巧赶上克勤郡王回府,路上行人要回避,李诚甫不知道有这套规矩。他觉得既新鲜又热闹。…

三个瞎姑娘的故事

从前有三个长得很漂亮的姑娘,可惜瞎了眼睛。她们的亲娘去世了,她们的爹爹就给她们娶了一个后娘。后娘嫌这三个姑娘眼睛看不见,只能吃不能做,是个累赘,便想把她们打发走,可是她们的爹爹不忍心,…

灶王爷的故事

据传“灶王”原是浪荡公子张万仓,外号张腊月。其原配丁香女勤俭贤惠、美丽善良,由于张腊月喜新厌旧,后门休出丁香女,前门娶来王海棠。不几年家底被挥霍净光,张腊月后悔莫及哭瞎了眼,便沿街乞讨。…

神荼郁垒的故事

传说商末周初,度朔山上生有奇桃,肉甜味美,食之可延年益寿。桃下住着兄弟二人,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郁垒,他们为人正直,力大无比,凶猛老虎为他们护林看桃,野牛岭上有个野大王,心狠手毒,喝人血,吃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