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朱熹: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3、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4、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朱熹:观书有感相关句子

吴文英: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吴文英湖山经醉惯,渍春衫,啼痕酒痕无限。又客长安,叹断襟零袂,涴尘谁浣。紫曲门荒,沿败井风摇青蔓。对语东邻,犹是曾巢,谢堂双燕。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绣屋秦筝…

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韩元吉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赏析:宋孝宗乾道九年三月,韩元吉出使金国,…

白居易: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作者:白居易原文: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

杜甫:有感·洛下舟车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想必大家都用过一两句诗吧,诗句其实是诗词中的一句。诗词艺术特色主要有:意味无穷、质朴自然、情景交融、语言精练。阅读经典诗句有助于帮助我们掌握字词的用法,那么,…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相信很多人知道,诗句是诗词的一部分。在诗词写作时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阅读古诗词,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那么,怎样才能记住那些诗句的经典名句呢…

朱熹的诗

朱熹的诗1、《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2、《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3、《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