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从中元节谈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改变

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都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遗忘,但是今天美文故事小编带来一篇文章,从中元节谈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改变,欢迎阅读。

从中元节谈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改变

农历七月十五,传统的中元节,即俗称的“鬼节”。

说是“鬼节”,我以为有对祖先大不敬的意味。因为这个节日是专为奉迎死去祖先的灵魂、追思祖先之功德而设立的。尽管在上古一直到秦汉时期,“鬼”可以指一切死去的人,祖先也不例外。但到了明清以后,“鬼”已具有明显的贬义。

清明节偏重于“上坟”,在春暖花开、草木开始生长的季节,去祖先的坟茔前拜祭,顺便查看坟墓是否完整,也有向外人确权的含义:此坟墓尚有后人,此坟地是有主的。而中元节则偏重于情感上对祖先的感谢与追思。大约此时瓜果、米麦已经成熟,可用收获的新米与瓜果来感谢祖先的庇佑。

我住的小区,大多是外地来北京的年轻居民,离家乡千山万水,自然就看淡了这个节日。但在我位于湘中的家乡,这个节日至今仍非常隆重。在中元节前几天,家家户户要“接老客”,把祖先的灵魂接回家供养,一日三餐都斟好酒、盛好饭,让祖灵先品尝。而平时调皮捣蛋的小孩子,那几天多也规规矩矩,好像死去的爷爷、奶奶回家来了,和自己坐在一起吃饭。到了农历七月十五的晚上,就是“送老客”,大人带着小孩在村口烧纸钱、摆上蒸好的糯米粑,送祖先的灵魂回到他阴间的住所。把祖先称为“客”,或许体现了中国人将死去看成远足,回家已是客人了的豁达生死观。同时,这样的习俗,也是传统的“祭如在”、“事死如生”观念的反映。如果说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中国活着的人全家团聚的节日,那么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则是活着的人和死去的祖先超越阴阳两界的团聚节日。这样的温情节日,怎么能用恐怖的“鬼节”来命名呢?

中元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却发端于诞生在印度的佛教。中元节就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一位以神通著称的弟子目连地狱救母。据说目连的母亲生前作孽太多,死后堕入阿鼻地狱,受尽苦难。目连知道后,不顾安危下地狱,经过千难万险救出了母亲。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印度时,僧侣出家就是无君无父的化外人,以平等之态度悲悯世间万物,而不是单单因为国王有权而尊敬他,所以有“沙门不敬王者”之说,同样要放弃俗世的姓氏和家族,和中国传统的光宗耀祖是反着来的。但是佛教到了中国要生存、要发展,必然不能违背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忠孝。目连救母的故事就是中国传统的孝道和佛教的果报观念杂糅,经过时间冲刷,土、洋结合得浑然一体。可以说,中元节是佛教中国化的范本。

从中元节,我认为可以延伸出一个话题:传统文化如何延续下来,又如何因时而变?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传统,就如今日炒得火热的“国学”,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各个时代的“国学”是不一样的。不单单是载之于典籍、附着于文物的显性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就是存在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隐性文化,也是在变化的。秦、汉乃至唐、宋人的民情风俗、审美趣味和明清肯定是不一样的。如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轮回,在秦汉以前,中国人就很少有此种观念。但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可能一下子就让传统文化变得面目全非,必然要和传统的文化碰撞、较量、相互抵制再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最后慢慢地融为一体,新的传统就产生了,但和旧的传统又不能截然分开。以中元节为例,佛教来中国,要想吸引信众,必须迁就本土的价值观,于是中国的佛教十分推崇忠君孝亲。明末的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后,其实看到了这点,他写文章大力鼓吹天主教和儒学之间的共同点,提出“补儒斥佛”,他希望用迎合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方式,让天主教来代替另一种外来宗教——佛教,成为中国老百姓重要的信仰。他此举遭到西方一些天主教人士的批评,认为这样是让天主教“不纯”。而鸦片战争后,紧随坚船利炮后面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或许对中国的态度已非利玛窦所处的时代,而是占有心理上绝对的优势,因此不愿意“迁就”在他们看来落后的中国习俗。比如对中国人敬天法祖就很不屑,不允许信教的人再拜祭祖宗,如此两种文化的矛盾就可想而知。近代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李劼人的小说《死水微澜》中,在清末成都的郊县,有一位因信了洋教而不供奉祖宗灵位的顾天成,被全族人扫地出门。

文化传统不可能停滞像一块化石,有生命力的传统一定能不断地吸纳新的东西,从而生生不息。而很多价值观、生活模式也非界线分明,你死我活的,是可以慢慢地融合在一起的,在这方水土上长成参天大树。今日谈中国传统文化,谈中国文化遗产,如果去掉寺庙、佛经,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从中元节谈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改变相关祝福语

感恩节的美食文化

感恩节食谱的择选关键在于:食物要有好的寓意,要能够表达出对好年头、对好运气的感恩之心,以及与朋友、家人共同分享的宽宏之心。现如今,人们准备感恩节大餐什么都不缺,…

教师节资料:衍生文化

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在 中国近现代史上,多次以不同的日期作为过教师节。直至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 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

重阳节文化解读(附英文)

很多人都知道重阳节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但是大家知道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吗?下面美文故事小编将用中英双语为大家解读重阳节文化,欢迎参考。Double Ninth Festival九九重阳节The 9th…

重阳节黑板报资料:食俗文化

下面是由美文故事整理的重阳节黑板报资料:食俗文化,欢迎查看。重阳“食”话食俗文化重阳节,是登高节,饮食风俗相对淡薄,却也饶有情趣。饮酒。主要是饮茱萸酒和菊花酒。茱萸,是重阳节的标志,…

【宗教文化】伊斯兰教的来历及简介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遍布在亚、非两个大洲,他们通过不断对外扩张、经商交往、文化交流、等多种途径而得到广泛的传播,也使得更多的人士信仰伊斯兰教。…

【闽菜文化】佛跳墙的来历与传说

“佛跳墙””即“满坛香”,又名“福寿全”,为福州老牌“聚春园”所创。是福州的首席名菜。佛跳墙的来历跟什么有关呢?吃过佛跳墙的也一定想了解一下。本期美文故事小编就带你们去闽菜文化看看佛跳墙的来历与传说…

【民族文化】纳西族“木”姓的来历与传说

纳西族是古代羌族的后裔,最初纳西族人是没有姓的,而现在纳西族有两大姓,“木”与“和”,官姓“木”,民姓“和”。那么,其中“木”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只有官才能姓“木”?…

【民族文化】苗族历法的来历与应用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拥有完善的历法体系,苗族历法属于阴阳历,以太阳历为主,阳历平岁是365天,闰岁是366天,与现代历法比较接近。在苗族文化中,苗族历法的来历及应用是什么呢?…

【民族文化】土家族摆手舞的来历与意义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是最影响土家族的大型舞蹈,带有祭祀色彩。它表现了土家族的神话,战争,生活等等。摆手舞还需在摆手堂中举行。可见在土家族文化中,这种舞蹈是极为重要的。…

中秋节文化的意义

中秋节是全国人民的节日,具有哪些文化意义呢,一起来看看美文故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文化的意义,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美文故事。中秋节文化的意义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