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重阳节的习俗250字

九月九重阳节来临之际,美文故事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重阳节的习俗250字的内容,欢迎阅读。

重阳节的习俗250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赏菊并饮菊花酒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点击查看:重阳节习俗【完整版】

  延伸阅读:重阳节诗歌

重阳日有作

【唐】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

偷撏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

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重阳

【唐】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重阳节的习俗250字相关祝福语

重阳节是什么时候的来历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来历可追溯到战国时代,“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2014年的重阳节在10月2日。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写重阳节的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写下的诗句成了千古传诵的代表性诗作。美文故事节假日频道为您搜集整理了一些优美的重阳节诗句,希望在这个节日里,能为您提供帮助。…

跟重阳节有关的诗句(古诗句)

重阳节习俗不一,但最主要的为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登高等,节日里的诗句也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有传统情节的人民都会在这天写下几笔,为这个传统的节日增添一份浓厚的中国气息。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重阳节的来历风俗

又是一年的重阳节来临,美文故事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重阳节习俗和重阳节来历,仅供参考。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诗句集锦

《重阳节诗句》是由美文故事的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古来文人骚客都喜欢以这天的特殊寓意来怀古赋诗,因此产生了不少的好诗句,…

重阳节的来历300字

又是一年的重阳节来临,美文故事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重阳节习俗和重阳节来历,仅供参考。重阳节的来历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来历及风俗

九九重阳,来历是什么?又有些什么传说呢?下面是美文故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及风俗,更多重阳节的来历及风俗请关注美文故事节假日栏目!重阳节的起源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解析重阳节的来历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

有关重阳节诗句有哪些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以下是美文故事小编为您整理有关重阳节诗句有哪些,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美文故事查看。  (唐)白居易《陵园妾》…

重阳节的诗词

重阳节快到了,跟美文故事一起来看看重阳节的诗词吧!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____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