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关于更要的文章

如果遭受苦难,更要像钢铁一样好好活下去

如果遭受苦难,更要像钢铁一样好好活下去如果遭受苦难,痛苦是无法消解的,你不能崩溃,不能发疯,不能死,要像钢铁一样地好好活下去。我初中的政治老师当时30岁左右,是学校里的业务骨干。她讲课不用看书,随口让学生翻到某页某行,复述课文一字不差,应该是倒背如流的。那个学校是重点中学,而她专门带毕业班,并且同时带三个毕业班,还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她在教室里非常自信。我是个矮子,坐在第一排。深深地记得她仰着头,流畅得像瀑布一样,响亮地说出许多话的样子。她的装扮也很时髦。学校的环境很朴素,哪个老师修眉毛了,哪个老师今天的衣服有点透,都会被学生们议论一番。但是她一直都精心把自己的烫发保持得很好,在夏天要来时她总是全校第一个穿裙子。别的老师都骑黑色的永久轻便车,有一小部分骑彩色的女式车,她骑一辆山地车。在小城里,当时只有在街上混的最时髦的混混才骑山地车。她骑上山地车时如果喊“金老师好”,她会很有精神地点点头,似乎很喜欢她的车。她的儿子当时五、六岁,有时候带到办公室去玩,我们也可以看到,老师们都喜欢逗他,很活泼。听说她的丈夫在刑警大队当大队长。那时候我虽然很小,也能够感觉到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是很完美的。过了大概3年,我回老家,在街上见到她。她一个人在路上走,头发灰灰的,毛茸茸的一团,眼睛发直,佝偻着背。我喊她,她只看着我,嘴里嗯了一声。但我知道她什么都没想起来。

要坚持,更要专注

要坚持,更要专注半个多世纪以来,沃伦·巴菲特一直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时机。对于这位传奇投资家,他的长期投资取得了惊人的回报,甚至有些学者都不敢相信,认为这只是侥幸成功。巴菲特自己把他的成功归结为“专注”。施罗德写道:“他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几乎对其他一切如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等全都充耳不闻——因此他能够专心致志追寻自己的激情。”施罗德说,在小时候,沃伦就随身携带着自己最珍贵的财产,自动换币器。而十岁时,父亲提出带他旅行,他要求去纽约证券交易所。不久之后,巴菲特读到了一本名为《赚1000美元的1000招》的书,他对朋友说要在三十五岁前成为百万富翁。“在1941年的世界大萧条中,一个孩子敢说出这样的话,可真是胆大包天,听上去有点傻得透顶了,”施罗德写道。“但是……,他很肯定自己能够实现这一梦想。”1991年美国独立日那个周末,巴菲特和盖茨见面了。这次会面是在凯瑟琳·格雷厄姆和她拥有的《华盛顿邮报》的主编梅格·格林菲尔德的倡议下进行的。对于盖茨,巴菲特还是非常欣赏的,尽管巴菲特比他年长二十五岁,他知道盖茨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一直以来,两人就是《福布斯》财富榜上争相被人们比较的对象。不过,以巴菲特对于IT人士并不感冒的性格,他自己是肯定不会加入凯瑟琳的周末之旅的,但是在格林菲尔德地劝说下,巴菲特动摇了。

励志文章:因为败过,更要气壮

(一)她记得当年高考考砸的那个暑假。把自己关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刮骨疗伤一样蜷缩着,闷了好几天,吓得原本对她极度失望的母亲一句打击的话也没敢说,只是安慰着:考不上,就去学裁缝吧。有门手艺总是好的。那时候家境确实很贫穷,父亲身体不好已经无力打工,后续需要治疗,药物费用都还没着落,母亲微薄的车间工资无法支持她再继续复读,拖延时间。更何况,高考前一年她已经是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头晕心慌心悸,各种症状叠加,即使复读,她也没勇气去面对一年后未知的结局。感觉整个人枯萎了,十八岁的她,虽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可是一想到未来要做苦力要做裁缝这种就觉得胆颤心惊。童年时代种地插秧开始,最畏惧的就是父母平时一直强调的:考不上大学,只有种地或者学手艺。可是当自己最怕的结果到来的时候,机体处于麻木的状态,懵了,散架了。知道不可能有奇迹出现,只能一个人缩着发呆,无声的啜泣或者茫茫然一片空白。吃完饭就把自己锁在房间发呆的第三天,突然开始无聊地观察房间里可以用的各种器物,有了荒谬的想法。学三毛拿根丝袜上吊?书包里的铅笔刀削皮?喝水的玻璃瓶打碎去割肉?最后她以风萧萧一去不复返的壮士勇气开始小试铅笔刀,稍微划开一条细细浅浅的伤痕,有微微的血迹渗透出来。但是太浅了不行啊,得加深点,再加深点,就好像夜莺为了一朵红玫瑰的盛开要一点点的靠近玫瑰树的尖刺一样,她也得靠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