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关于合群的文章

永远不要小看不合群的人

永远不要小看不合群的人

文/韦斯托

1

王大伟的条件并不好。

四线城市、普通本科、没“钱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长相一般。

大学四年,王大伟显得很不合群。

别的同学在课堂睡觉、在宿舍撸啊撸、在操场勾引小学妹的时候,王大伟要么在课堂在笔记,要么旷课去了图书馆,要么在操场跑步。

王大伟也有集体生活,也会在喝醉后跟朋友抱头痛哭。

但这种情况只占生活里的10%,剩下90%的生活,王大伟是过给自己的。

大四这年,王大伟消失了。

他离开了读大学的这座小城,只身来到南方某报业集团做实习生。

在一次采访中,他凭借冷静沉稳的作风和清晰的逻辑谈吐被重庆一家酒业集团的总裁看中。

采访结束后,那老总向他许下承诺:毕业后尽管找我。

一转眼到了毕业季,王大伟的很多同学选择了考研,做文员,买保险。

只有他一个人,走进了总裁助理办公室。

那个不合群的人,那个喜爱静静深思的人,那个走在路上神态镇定安稳的人,脑袋里边定有他的主见。

2

我们从小就被这样教育:见了人要问好,在学校要团结同学,在公司要跟同事搞好关系。

我们学了一万种人际交往技巧,却从未想过如何与自己相处。

优秀的人往往不合群?

优秀的人往往不合群?

讲起不合群,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一定会有这样的场景:寝室有一学霸,每天7点准时起床去自习,早出晚归。寝室有来串门的同学一起聊天,他基本都不加入。即使我们聊天的时候谈笑很大声,他也好像不为所动,只在干自己的事情。

而也曾经有一个宿舍,宿舍里面6个人。每当宿舍6个人都凑齐的时候,寝室长总会组织大家打牌,或者有时候就大家一起开黑打DOTA。更多时候,大家是相约好一起聚在寝室而非赶巧。

然后,一晚上就这样过去了。

然后,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然后,四年就这样过去了。

大家一定会想,这6个人,大抵都不会混得太好。

但事实往往是一定有1-2个是混得非常好的,他们只是在该融入的时候融入。相比那种极端的书呆子,他们更有自己的策略——所谓融入策略。

合群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即大家在干什么,我也就跟着。寂寞和不安往往会驱使人们这样做。但你以为你大学四年不孤单,当你毕业没有工作时,没有老婆的日子你会更孤单。

人生路上,最不需要的就是合群

作者:Angela

 

一位大学生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说他现在上的学校一般,很不满意现状,想努力改善目前的状况,但身边的同学要么沉迷于玩王者荣耀,天天拉他一起打游戏,要么胡吃海塞,根本无心学习。

 

他觉得很浪费时间,但如果拒绝加入他们,自己就会变得格格不入,友谊也难以为继。

 

他说,我不喜欢凑热闹,我喜欢一个人做事情,看书上课,也喜欢一个人复习功课。

 

独来独往的他,却被认为是不合群,被同宿舍的人嘲笑。

 

合群,本质上是在找寻一种归属感。

 

但事实告诉我们,当这种归属感发展过头,就可达到一种可怕的“忘我”境界,会使人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忘记自己个体的追求和目标,从而曲意迎合,直至失去了自我判断。

 

作家刘同说过,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真正的孤独。

 

这种合群,其实是放弃了自我追求,是浪费时间走向平庸,也是给自己的惰性,找一个出路。

 

 

我的朋友小颜,对此深有体会。

 

多年前,她在一个三线城市,念一所不知名的三本院校。

 

为了合群,我们究竟浪费了多少时间

为了合群,我们究竟浪费了多少时间

文/初小轨

1

朋友涵涵突然来借钱,要的不多,但听上去很急迫,说月底就能还,我赶紧给她微信转了账。晚上的时候,她说,谢谢你啊,小轨,但是这笔钱月底暂时还不上了,因为我是帮叶子借的,她正在筹钱装修房子等着结婚用呢。

我一惊,问她,哪个叶子?她跟我有什么关系吗?

她说,你没见过,但是我跟你提过,就是那个半夜跟她老公吵架跑到我家睡的那个女孩,我俩关系还不错。这个叶子,我确实听涵涵讲过几次。叶子建了个玩乐微信群,经常叫着群里一帮男男女女轮流请客,一起吃饭,一起爬山,一起唱歌,涵涵每次都参加。她会去参加群里每个人的婚礼并随上份子钱,会随时同意别人需要她凑数的饭局,不用提前约,随叫随到。

涵涵工作五年,几乎没存下什么钱,没男朋友没房没车,在我们圈子里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大家都说她很好相处,因为她极少拒绝别人,不管熟不熟。

涵涵的腿有点外八字,特害怕别人笑话她走路滑稽,但就是有贱胚子喜欢拿这个开她玩笑,尤其是关系稍显亲密的人,说她走路像一只上了煎锅的鸭子。别人指着她痛处哈哈大笑时,她也只是尴尬一笑。

我问她,不喜欢别人开的玩笑干吗不直接告诉对方?她说,我怕别人说我开不起玩笑,说我不合群。

合适的圈子,能理解你的不合群

合适的圈子,能理解你的不合群

文/沈嘉柯

小辉是我大学时代的一个小学妹。我念大三时,她念大二。她在校报做编辑,那时我发表了一堆作品,拿了很多奖,她来采访我,写一篇人物报道。

年少的我心高气傲,中央大报大刊发遍文章,哪里会去在乎校报。我反问她,你最喜欢什么书?

她说最喜欢曼彻斯特写的《光荣与梦想》。这本书,可是新闻界传世之作。我虽然学的是法律,但也久仰大名。

别的新闻系学生就想找个好工作,这家伙却向往着成为一名伟大的记者。我很佩服,但又带着怀疑。

我们一聊之下,很投机,平常很少看见豪爽大气的女孩,于是便成了朋友。

后来她决定考研,在读研这件事情上,她是我见过最执着痛苦又纠结的人。

第一年她很认真准备,每天都去上自习。背着一大袋书和考研的资料,还有一个大的水壶。遗憾的是那年她没有考上。没办法,那个学校的那个专业,她选定的导师,面向全国只招3个人。

第二年她决定换个环境,因为当时她也本科毕业了。因为第一年没有成功,第二年她压力巨大。同学们纷纷参加工作了有的还找得不错,家里人也催促一个女孩子别那么大野心,回去县城考个公务员算了。

低质量合群的你,终将毁自己一生

要永远保持危机意识,要永远保持竞争力,永远保持改变的心。

01

这个社会有个定律:上等社会人捧人,中等社会人比人,下等社会人踩人。

如果你没富过,你就不知道富人之间的连襟;如果你没穷过,你就不知道穷人之间的倾轧;如果你不富不穷,你就知道中产阶级的攀比和虚荣。

如果你正在努力低质量的合群,那你离失败已经不远了。

回想起多年前的中秋节,正好也是在国庆节假期,我赶巧回了趟甘肃老家看望一下父母,顺便见一下很久不见的小学同学,他叫周一泽,听闻他那几年开货车四处跑运输忙的不亦乐乎。

见到他的时候是在一个下午,我们约在了兰州安宁区不常去的一家饭馆,饭馆不大但这里他很喜欢。

刚到饭馆的时候周一泽老远就向我招手,寒暄过后,话不多说,金辉酒下肚,黑兰州抽起,两人聊的不亦乐乎。

周一泽那两年跑货车来往于广东惠州,兰州,乌鲁木齐三地,也落得一身司机的职业病。

酒后一直在跟我说:

“你不知道我目前的处境,心里有多苦,多少次我都不想干这个活了,实在太苦了。

每次过陕西,过乌鞘岭隧道的时候,路况不好弯道很多,路边全是万丈深渊悬崖断壁的,我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你努力合群的样子,真的好孤独

你努力合群的样子,真的好孤独

文/茅石三

1、姑娘,学历只是张不同席别的车票,赶路的你,不需要太多朋友。

这个话题还要从一个小姑娘后台自卑地发问开始讲起。

原文我就不贴了,姑娘的大意是自己学的是师范专业,兴高采烈地跟两个小伙伴一起去某所学校实习,身边的老师都是正儿八经正式的“铁饭碗”,一开始的时候那群老师还以为她们是被招来的新老师对他们很是热络,可知道她们是实习生之后就渐渐疏远,她总感觉自己和小伙伴都因为实习的身份和学历太低被人奚落让人看不起。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姑娘,自己的价值真的有必要非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么?有必要需要别人来评判自己的人生?

大专学历怎么了,我就是大专学历,可我手底下带的15个人,清一色本科以上,甚至还有俩是硕士研究生学位,可我并不觉得他们在哪个层面上会比我多个三头六臂,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取经人,谁也没有一生下来就能上天入地。

当然,我在这里并没有打算炫耀自己或者以任何贬低学历的妖言迷惑众听,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不该这么早就给自己下定论,不然我也不可能在努力工作,抽空写作的过程中还想着投资自己去续个本科,读个研究生。

爬的更高不是为了让全世界都看到自己,而是为了让全世界的风景都能尽收自己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