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关于内心的文章

做一个内心明朗的人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客,奔波忙碌都是为了抵达,有沉沉浮浮,也会有海阔天空的美好,恩怨是非,也终是云淡风轻的历练,花开花落轮回间,风景在辗转,总有些留不住的,也总有抵达不了的,淡定豁达才会释然,内心明朗才会踏实快乐。佛说:柔和者,自然善良。大度者,自然超脱。深远者,自然开阔。有容者,自然喜悦。人活着,心中要种一轮太阳,在寒冷的日子里用来取暖,在黑暗的日子里用来照亮,在迷茫的日子里用来指引方向,生活并非事事如意,不是所有的期待都符合想像,也不是所有的珍惜,都会再无离散。有的时候你想单纯,但是这个世界太复杂,有时候,你以经很努力了,依然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有时候你坦诚相对,还是会得到别人的质疑,于是你消沉,你气馁,觉得前路迷茫。一个心中藏着远方的人,心胸自然是开阔的,不会因为眼前的得失而计较,也不会因为挫折而感伤,即便生活,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样子,你也要学会坦然面对,即便这个世界对你冷漠,你也要报以温暖,因为只有内心明朗,才有坚定的脚步和远方。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节,你一无所有,就学会释怀,你觉得累了,就抱抱自己,想拥有的就去努力,失败也是一种历炼,无论生活给我什么,我都报之以微笑。做一个内心明朗的人,与人交往,心存温暖,你温暖了,你的心才会柔软,才会唤醒最纯朴的情意。

励志人生:幸福就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励志人生:幸福就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1957 年,泰国一座寺院迁址,一群僧人负责搬运一尊巨大的泥塑佛像。在搬运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佛像表面有一个裂缝。僧人们担心毁坏佛像,决定停工一天。其中一位僧人对此很担忧,便拿着手电筒查看。当手电光照到裂缝处时,僧人吃惊地发现有东西在反光。好奇之下,他拿着锤子和凿子将佛像上的泥一点点剥去。随着泥一块块剥落,佛像变得光亮起来。

几小时之后,僧人抬起头,吃惊地发现, 眼前居然是一尊稀世罕见的巨大金铸佛像。

据历史学家推断,几百年前缅甸攻打泰国时,泰国僧人将泥塑于整座佛像表面,使其免遭被盗之灾。

那些僧人在随后的战争中均遭残害,所以,时至今日,这尊佛像的价值才被发现。

正如佛像的泥塑外壳,你的“外壳”也保护你免受世界的种种伤害;但是你发自内心的所思所行却被隐藏起来,而那才是你真正的价值体现。

不知不觉中,心灵的“金子” 深埋在人为外壳之下。

如果你勇于将外壳剥落,就会发掘出心灵的闪光之处,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外壳遮蔽了心灵之光,而心灵之光才是你的本真,是你力量的源泉和真正的价值所在。由于不能明晰地认识自己,看到真我,你就无法突破自我,只能承受现状,忍受巨大而无谓的痛苦。

12个问题帮你复苏内心能量

12个问题帮你复苏内心能量

1、我如何度过自己独处的时间?

没错,依靠你的老方法不,并不是。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会看到你总是在与之攀比的女同事,也在闷闷不乐地望着窗外——因为她也想知道,她的家和邻居家比起来,哪家更好。这样的攀比哪里有尽头?停下来,享受你自己的生活。

5、每周我会花多少小时在电脑、电视和手机上?

计算一下,如果数字对你来说很高,下周试着去减少你在这些屏幕前的时间,体会一下在某个时间不去坐到电脑前的感受如何。看看你能如何使用这些挪移出来的时间,将它们花在什么地方。

6、我是否为我真心想做的事情付出了努力?

你是否能小额地、象征性地每个月为你所关心的事情投入一小笔钱(即使每月只投100元)吗?无论它是对你来说很有意义的慈善机构,或者是为自己储蓄然后买一件艺术品。

7、每天早上我在看镜子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镜子里,如果你已经看到了唇边偶尔出现的小皱纹,或者觉得自己今天选择的衣服有点怪异,你会郁闷吗?何不给自己一个笑容,轻松点让这些纠结的小心事过去。对于刚开始转变心情的人来说,你可能需要在穿衣服上面找到更多的乐趣,穿上你最喜欢的颜色,你会变得更加快乐。而当你开始变化,每个人都能看见更美丽的你。

内心丰盈,才会幸福

文/月下花雨滴一袭和暖的夏风,携着半盏莲香,轻妙地拂过六月的发鬓;时令,以飞扬欣悦的旋律,开启一页七月仲夏的时光。漫漫人生中走来,不知不觉,自己的心境也有了专属的格调,也有了不可复制的品味;更有一种倔强与随性的特质,简约,直白。时光莞尔,陪伴依然长情,一份潜于心的私藏,静谧而安享。七月流火,这个时期是热烈、奔放的季节,是繁花绚烂绽放的季节。生活虽然依旧在沐雨栉风中不停辗转,却也偶尔忙里偷闲,捧茶,读书,时而与花草风物亲近;如此怡情雅趣与世俗烟火参半的时间,亦感时光的清隽美妙。“茶案几许山水,一席僝雨问遍”,思想与内心的景画中,安享尘埃落定的稳妥。简宁的日子,不纠缠,不喧闹,有着素色的光芒,有着从容而温暖的明亮;一袭别致的清凉,美的春风荡漾,美的意韵流香。有涯的生命,无涯的快乐,朝暮更迭中平稳度日,人生,因自己的努力而变得宽阔而丰盛。年华的路上,任性地活,洒脱地走,即便偶遇风雨,生命的姿态依然明媚又好看。生活中,有些人事,我们学会了缄默与体谅,温良的心,会多几分成熟,也会少几分刻薄。那些意外的勇敢,毫无理由的相信,说不出为什么的喜欢,都证明了,其实自己的坚持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希望,相约的时空里,我们都能等到想见的人。有一句不同的寒暄,只对你说!曾经,我去过许多的地方,以为是在寻找某个对的人。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在寻找那个爱流浪的自己。然后,把自己带回来,见你。

内心乱了一切就都乱了

有时候我们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坐在那里想要看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脑子里充斥着各种念头,让你的内心不能平静。于是,你可能打开一本书,没有看上几页,又匆匆合上了。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可以拿着一本小说一口气读完的畅快淋漓?你是否记得小时候可以旁若无人的在那里玩着自己的玩具?那个时候我们很单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长大了,我们的头脑承载了太多的信息量:求学,找工作,买房子,结婚等等。这每一件事都包含了无数的信息量要求我们掌握。于是,焦虑来了,烦恼来了,我们的内心变得不再平静。现在,我正在过着一种简化的生活,利用简化的力量管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在一种完全平静的状态。今天我就说说如何使自己的内心处于一个平静的状态,排除外界的干扰,专心致志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享受这种乐趣。一、停止抱怨这个世界我的周围有太多人抱怨这个世界了。几乎每天都能接到来自各色各样的人的抱怨。妈妈抱怨家务活太多,她根本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朋友抱怨学校食堂的饭菜太难吃了。甚至昨天打篮球的时候,还有人抱怨篮球没气。如果你做一个统计,一天下来有多少人在抱怨,我想这个数字会让你吃惊的。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多好啊,为什么要去抱怨呢?我充满烦恼的今天不正是昨天殒身之人所祈求的明天么?我们应该充满感激的看待这个世界啊。

我们为什么鄙视内心年轻的人

我们为什么鄙视内心年轻的人

文/孙未

在欧洲厮混多年,发觉欧洲人的审美观与我们恰好相反。像他们认为旧的房子是优雅的,我们则认为新的楼盘才是体面的。在这一点上,近些年我们正在部分接受他们的观念,可参考价格体系,老房子里的酒吧和餐厅普遍菜单比较贵。但是如果有选择,我们自己是不会愿意常年住在老房子里的。

对人的审美也是如此。他们认为人外貌上的衰老可以是优美的,人内心的衰老是可耻的。像我在丹麦的男闺蜜六十岁了还骑着单车全城闲逛,写不够出版水准的科幻小说,其实他是个蛋糕店老板。我在瑞典的女闺蜜快七十岁了,打算开始学中文,我鼓励她说,中文这么难学,但是只要你努力,九十岁的时候你就可以读《红楼梦》了。我在意大利的房东,身材臃肿,笑容灿烂,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她打算从影,到处应征试镜。

还有两位不是欧洲的。我认识的加州大叔六十六岁高龄,得了癌症大难不死,计划在大学里念个人类学硕士压压惊。其实他很多年前就已经是终身教职的文学教授了。还有另一位纽约大叔七十四岁了,前些年他辞掉终身教授的教职,出来创业,开了一个私人咨询公司。按中国人的逻辑,为什么不能留着这份好工作,再业余偷偷做点小生意呢?

看淡尘世浮华,拥有内心坚强

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生命和时间,对每个人都一样,从未对谁有过偏爱。而往往最让人忽视的或许也是生命和时间。都知道生命只有一次,但当你不知道该怎样打发时间的时侯,而你的生命,也正在这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释放中,悄无声息的减少着。每个懂得生活的人,都知道如何适时的调节自己的生活。生活有时候就像一杯酒,或清或烈,或浓或淡中,最后得到的都是品味过后的淡香。尝过之后才懂甘苦,品过之后才知香醇,于生活的百味中,快乐着自己的快乐,幸福着自己的幸福,那些留在心底的温暖,便会自然而然的生出一朵花开的馨香。人生如梦,年华越久,梦却越来越浅;岁月越深,需求也越来越少。渐渐的,不再需要以前曾经追逐的那些虚无的东西,明白了不想让追逐过程中的负累,失去生活原有的美好。生活有时候会让你不由自主的,就裹上一层浮光掠影的泡沫。却不知道这正是尘世的无情,强加给你的空寂虚伪的悲伤。如果不想还在寻觅中苦苦挣扎,就放下一切内心的伤感,将生命里最美的灿烂,开在每一个阳光的晴天,迎接生活中那片属于自己的光明。人生的旅途,也许只知道一路前行,等转过身的时候,才发现已经错过了以前那些旖旎的风景。尘世间的遗憾大多莫过如此,等发现的时候,那些错过的人或事,虽然会给回忆留下一段温馨,只是再也不能回到从前。生活的无常中,学会了低眉淡如水的旧时光,于清守的一隅安逸中,将流年的苍凉,婉约成一朵沉静的花香。

生活的从容,来自内心的秩序感

01

孩子一岁那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本来我放在客卧的一个小相框,某次因整理房间被挪到了客厅来,孩子看见后,竟指着高处的小相框咿咿呀呀闹个不停,直到等我把它归于原位,他才渐渐安静;

 

某次我们一起外出归来,孩子外婆无意中穿了我的拖鞋,我则穿了另一双,孩子发现后,就一直追着外婆,嘟囔着“鞋-鞋”,直到外婆和我换回各自的脱鞋,孩子才满意;

 

还有一次,孩子爸爸下班,那天没有像往常一样敲门后等着孩子来给他开门,而是自己拿着钥匙进来了,孩子赶到门口一看,失望的呜呜啼哭,直到爸爸重新出门、重新敲门、重新进门,总算略感安慰。

 

曾经一度,我觉得这孩子小小年纪竟固执的可怕;可后来和很多妈妈交流,发现都有类似感受。

 

再后来,我在育儿书上找到了答案:

 

孩子0-6岁,正是建立“秩序感”的敏感期。